【采集】随时采鲜者入药。

【药材】叶呈狭披针形,长7.5~1... "/>
客服热线:

竹叶

   2024-08-01 60
核心提示:竹叶
(《别录》)

【异名】淡竹叶(《别录》)。

【来源】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。植物形态详"竹茹"条。

【采集】随时采鲜者入药。

【药材】叶呈狭披针形,长7.5~1...

  竹叶

  (《别录》)

  【异名】淡竹叶(《别录》)。

  【来源】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。植物形态详"竹茹"条。

  【采集】随时采鲜者入药。

  【药材】叶呈狭披针形,长7.5~16厘米,宽1~2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钝形,叶柄长约5毫米,边缘之一侧较平滑,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;平行脉,次脉6~8对,小横脉甚显著;叶面深绿色,无毛,背面色较淡,基部具微毛;质薄而较脆。气弱,味淡。以色绿、完整、无枝梗者为佳。

  【性味】甘淡,寒。

  ①《别录》:"味辛平,大寒。"

  ②《药性论》:"味甘,无毒。"

  ③《履?岩本草》:"苦,甘,微寒,无毒。"

  ④《本草正》:"味甘淡,气平微凉。"

  【归经】入心、肺、胆、胃经。

  ①《滇南本草》:"入肺。"

  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心、肺、胃三经。"

  ③《本草汇言》:"入手太阳经。"

  ④《药品化义》:"入心、肺、肌三经。"

  【功用主治】清热除烦,生津利尿。治热病烦渴,小儿惊痫,咳逆吐衄,面赤,小便短亦,口糜舌疮。

  ①《别录》:"主胸中痰热,咳逆上气。"

  ②《药性论》:"主吐血热毒风,止消渴。"

  ③《食疗本草》:"主咳逆,消渴,痰饮,喉痹,除烦热。"

  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消痰,治热狂烦闷,中风失音不语,壮热,头痛头风,并怀妊人头旋倒地,止惊悸,温疫迷闷,小儿惊痫天吊。"

  ⑤张元素:"凉心经,益元气,除热,缓脾。"

  ⑥《纲目》:"煎浓汁,漱齿中出血,洗脱肛不收。"

  ⑦《本草正》:"退虚热烦躁不眠,止烦渴,生津液,利小水,解喉痹,并小儿风热惊痫。"

  ⑧《重庆堂随笔》:"内息肝胆之风,外清温署之热,故有安神止痉之功。"

  ⑨《本草再新》:"凉心健脾,治吐血、鼻血,聪耳明目。"

  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2~4钱。

  【选方】①疗热渴:淡竹叶五升,茯苓、石膏(碎)各三两,小麦三升,栝楼二两。上五味,以水二斗煮竹叶,取八升,下诸药,煮取四升,去滓分温服。(《外台秘要方》竹叶汤)

  ②治伤寒解后,虚羸少气,气逆欲吐:竹叶二把,石膏一升,半夏(洗)半斤,人参二两,麦冬(去心)一升,甘草(炙)二两,粳米半升。(《伤寒论》竹叶石膏汤)

  ③治霍乱利后,烦热躁渴,卧不安:浓煮竹叶汁,饮五、六合。(《圣济总录》竹叶汤)

  ④治小儿心脏风热,精神恍惚:淡竹叶一握,粳米一合,茵陈半两。上以水二大盏,煮二味取汁一盏,去滓,投米作粥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淡竹叶粥)

  ⑤治产后中风发热,面正赤,喘而头痛:竹叶一把,葛根三两,防风一两,桔梗、甘草各一两,桂枝一两,人参一两,附子(炮)一枚,大枣十五枚,生姜五两。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,分温三服。温覆使汗出。(《金匮要略》竹叶汤)

  ⑥治诸淋:淡竹叶、车前子、大枣、乌豆(炒,去壳)、灯心、甘草各一钱半。上作一服,用水二盏,煎至七分,去滓,不拘时温服。(《奇效良方》淡竹叶汤)

  ⑦治心移热于小肠,口糜淋痛:淡竹叶二钱,木通一钱,生甘草八分,车前子(炒)三钱,生地黄六钱,水煎服。(《医力简义》导赤散)

  ⑧治产后血气暴虚,汗出:淡竹叶,煎汤三合,微温服之,须臾再服。(《经效产宝》)

  ⑨治头疮乍发乍差,赤?疼痛:竹叶一斤烧灰,捣罗为末,以鸡子白和匀,日三、四上涂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(责任编辑:小编)
下一篇:

竹鼠子油

上一篇:

猪肾
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