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服热线:

鹿藿

   2024-08-01 50
鹿藿
(《本经》)

【异名】鹿豆(《尔雅》郭璞注),亲豆、野绿豆(《纲目》),野黄豆(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?豆科》),老鼠眼(《广州植物志》),老鼠豆、野毛豆、门瘦、酒壶藤(《湖南药物志》),鸟眼睛豆、大叶野绿豆(《浙江天日山药植志》)。

【来源】为豆科植物鹿藿的茎叶。

【植物形态】鹿藿
多年生缠绕草本,各部密被淡黄色柔毛。茎蔓长。3出羽状复;侧生小叶斜阔卵形,或斜阔椭圆形,长2~6厘米,阔1.5~4.5厘米,先端短急尖,基部圆形:顶生小叶近于圆形,长2.5~6厘米,阔2.5~6.5厘米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;小叶纸质,上面疏被短柔毛,下面密被长柔毛和淡黄色透明腺点;托叶线状披针形,不脱落。总状花序腋生,有花10余朵;花黄色,长7毫米;花萼钟状,5裂;花冠蝶形,龙骨瓣有长喙;雄蕊10,2体,花药1室;子房上位,胚珠2,花柱长,基部弯曲被毛,柱头头状。荚果短矩形,红紫色,长约1.5厘米,阔约9毫米;有1~2颗黑色有光泽的种子。花期5~9月。
生长杂草中或附攀树上。分布四川、浙江、江西、江苏、安徽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

本植物的根(鹿藿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
【采集】5~6月采,晒干。贮干燥处。

【性味】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平。"

②《别录》:"无毒。"

【归经】《本草经疏》:"入足阳明、太阴、厥阴经。"

【功用主治】凉血,解毒。治头痛,腰疼腹痛,产褥热,瘰疬,痈肿,流注。

①《本经》:"主女子腰腹痛不乐,肠痈,瘰疬,疡气。"

②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"祛痰,解毒,杀虫,祛风湿,和血气。治肠痈,瘰疬,头痛,眼痛,腹痛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放汤,3~5钱,外用:捣敷。

【选方】①治惯发性头痛:鲜鹿藿七钱,水煎服。

②治妇女产褥热:鹿藿茎叶三至五钱,水煎服。

③治瘰疬:鹿藿五钱,豆腐适量,加水同煮服。

④治流注,痈肿:鲜鹿藿叶适量。捣烂,酌加烧酒捣匀。外敷。(选方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【名家论述】《本草经疏》:"鹿藿,解毒凉血之药也。故主肠痈瘰疬疡气。女人以血为主,血虚有热,则腰腹痛不乐,得苦凉之气,则热退而血得所养,故主女人腰腹痛不乐也。"
(责任编辑:小编)
下一篇:

鹿骨

上一篇:

鹿角菜
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